其实我还没读完这本书,我本该在写论文的,只是我把论文的稿子忘带了,所以决定给自己放一个晚上的假。读到这本书我很惊讶,惊讶的是我觉得这本书的文风跟我中二时期的很像。这听起来的确很像在往脸上贴金啊,但如果我说这本书只能打两三分(满分五分),会不会可以稍微免去一点王婆卖瓜的嫌疑?

本书是蒋勋的短篇小说集,我不知道“魔幻现实主义”是不是这么样的,但我至少知道,我以前写的小说就是这样的。怎么样呢?文字很普通,故事背景也比较现实主义,但是有点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,里面的人好像都有点神经质,但又说不出来是作者另有深意还是信笔而至。我以前写这样的小说很得意,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读了这样的小说的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——简直不想读下去!

什么感觉?就感觉作者一个人在那边瞎哔哔。

不可否认,蒋勋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,他对《红楼梦》的解读实在让我佩服。也或许是因为我看得少,至少我没见过更让我佩服的评红楼梦的人。但是,一个好的批评家未必就写得出很好的文学作品,这一观点蒋勋在《细说红楼梦》里正好也提到过。蒋勋的观点是,一个文学评论家往往有很多文学理论在胸中,如果不能跳脱开来,就会受其束缚,写不出好文章。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,道理你都懂你也过不好这一辈子,又怎么能奢望懂点文学理论就能成为大文豪呢?当然,这里完全没有批判蒋勋的意思,这依旧不会改变我对他的仰慕之情,只是确实觉得这本小说不怎么样。

说了半天,可能也没解释明白我说的风格到底是什么。纠结了一番,我决定还是不把我的中二作贴上了——因为实在太中二了!如果早年看过拙作《捡石子的老人和抱着熊的男孩》和《妈妈的白舞鞋和爸爸的花睡袍》的或许还能体会一二。如若不能,那么或许从这两篇的名字里也能瞧出一点端倪了。:joy:

恣语乐以终日,等寂默于不言。有时候很想表达,但发出了声音,却不知道想说什么。有时候又想一个人躲清静,但关上了一切通讯手段,为什么突然又觉得无所事事。和很多人聊天很无聊,但想想那么无聊的人谁会和他们聊呢,他们一定也需要我聊聊。和很少人聊天很有趣,聊着天对着屏幕真的也会笑出声来,但想想那些曾经聊得很好的人现在又怎样了呢,总也就不觉得那么好笑了。

因为孤独的缘故,想表达的没人读得懂。因为孤独的缘故,不想表达得有人读得懂。因为孤独的缘故,表达得没人想读懂。